欢迎来到多甜蜜集团!
English贾秋香,2012年5月11日入职多甜蜜集团,现任国际营销中心业务一团经理。在她身上,争议与赞誉并存。有人说她是“狠人”——目标如炬,跟着她干要拼尽全力,却能在压力里快速成长;也有人说她“太较真”——事事追求极致,连细枝末节都不肯有半分松懈,常让人不自觉地绷紧神经。 就像光透过棱镜,从不会只折射出单一的光芒,有的锐利,有的温润。而贾秋香就像那束穿过“甜蜜棱镜”的光,用十三年的甜蜜时光,不断校准折射的角度直至化作她独属的鲜明光彩。这次,我们试图走近一个在较劲与突破、自省与学习中不断成长的具体的人——探寻她强大自驱力的来源,了解她管理风格的变化,以及她如何不断提升认知的河流,直至水位漫过阻碍。 以下,是关于贾秋香的故事:
扎根 办法总比困难多,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。 @贾秋香/稻盛哲学百日共学中期测评分享 2025年6月-8月,多甜蜜集团举办了为期百天的稻盛哲学共学活动。在中期复盘测评中,有一道题: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你的动力来源是什么?贾秋香这样写道:成为一个秉持素直之心,追求卓越的人。动力来源是追求完美。 这是贾秋香的信念。如果将此视为种子,那或许在很早之前就种下了。 2012年5月,贾秋香加入多甜蜜集团。她回忆:“当时公司规模不大,但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,岗位分工特别明确。”尽管对蜂行业近乎一无所知,但企业规范的管理模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“我首先是认定了企业,然后才喜欢上这个行业。” 面试她的是现任集团营销副总裁的李晓勇,李晓勇则被她的冲劲儿所打动。“我问她想做业务还是做管理?贾秋香想都没想就说‘要做管理’”。这个刚生完孩子的姑娘,身上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:“当时养蜂行业对她来说完全是陌生的,她却敢直接说要做管理,这份勇气让我觉得必须用这个人。” (阿里百团大战现场,左一为李晓勇,左二为贾秋香)
外贸岗的压力,是她成长的第一块“磨刀石”。公司的周会、月复盘、季考核从不含糊,“数据是自己报的,完成率低了,自己心里先过不去”;更难的是“内心的较劲”——业务岗上不封顶,看到别人做得好,她会反复问自己:“我真的不如别人吗?”说到这里,她眼眶微红。 为了这份“较劲”,她把时间揉进生活里:工作时间外回复客户消息是常事,包括春节假期。“想做好一份工作,先得愿意花时间,再谈怎么高效平衡”。面对客户,她更像“一双靠谱的眼睛”——中东有客户曾被商家欺骗,连公司营业执照都要反复核对,她耐心配合,从下单到质检、装柜,甚至发货时的包装尺寸,都一一同步,“要让客户知道,收到货时会是什么样子”。 这份细致的背后,贾秋香很感恩公司整个团队的支撑:“单证、质检、生产部门一起配合,才让客户放心。”也正因如此,多甜蜜集团收获了一批“忠实粉丝”。 (2017年土耳其展会) 真正让她从“打工人”到“使命者”心态转变的,是公司文化的持续浸润。“最早我们只想卖好产品,后来通过孟总(多甜蜜集团董事长孟少伟)不断地宣讲文化、企业理念,我们更深层次地回归到‘服务’本身——服务蜂业造福人。”谈及此,她语速加快,充满激情,“通过我们看似平凡的岗位,去造福亿万家庭!那一刻觉得,我们不是做买卖,而是在为别人的幸福添力。”强烈的使命感,成为她最重要的内驱力之一。 (2018年尼日利亚展会) 当使命感与具体工作相结合,将迸发出强大的力量,而这种力量带来的信任是相互的。她清楚记得在一次国外展会上,一位斯坦国客户想订设备但钱不够,把兜里一两百美金全部掏出来作定金。后来他又特意去银行换钱,满头大汗地跑回来。“那一刻我特别感动,不是因为钱,而是因为他真的信任我们。” 展会现场,常常有不同国家的客户来展位咨询,贾秋香若不懂他们的语言,便用翻译软件进行沟通交流,尽力传递真诚——这也是多甜蜜所倡导和一直践行的。 (工厂火灾后的场面) 而内驱力形成的另一部分,来源于在多甜蜜经历的人与事。2014 年的一场工厂大火,让信念的种子扎根更深。“当时第一反应是脑袋一懵,紧接着庆幸人员无恙。但很快开始担心:对公司影响多大?孟总心情怎样?他撑得住吗?” 而孟总后来的表现让她深受触动:“孟总心理特别强大。他说,意志消沉、诉苦没有用,只有积极面对、想办法,才能让事情变好。”老板的坚韧像一束光,“厂房烧了都能扛过来,我们业务上的这点事,算什么?”那一年,团队化危机为动力,业绩反而实现了飞跃——后来建了更现代化的车间,实现了无缝焊接新工艺,她才真正懂得孟总说的“危中有机”。 信念的种子,就这样在“认可、较劲、信任、使命” 里慢慢扎根,伴着多甜蜜的阳光、微风、雨露,发芽,长大,长成了她前行的底气。 转变 领导者是员工的榜样,领导者不仅要引导基层员工,更要管理好自己。带头自我管理,要以身作则,通过做正确的事情,用行动告诉员工什么才是正确的事情,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对。 @贾秋香/《幸福领导力》学习感悟 做管理,是贾秋香的初心,但她深知“业务和管理是两条腿”:不懂业务的管理者,抓不住核心;只懂业务的管理者,带不好团队。 早年她在江浙台资、港资企业的经历,塑造了她初期的管理风格:“那些经历给了我两样财富:系统化流程、对事不对人的沟通。所有岗位职责清晰,高效协同,最终目标就是服务好客户。” 这让她早期非常信奉“能者上,庸者下”,管理侧重“以奋斗者为本”,强调结果导向。“面试时我看重能力与学习力,入职后看适应、协作等综合能力。” (2012年正在办公的贾秋香) 然而,这种强势的管理风格也曾让团队感到压力和压抑。对此,贾秋香主动提及而非逃避,“李总也曾提醒过我,我的高标准是否让团队感到窒息?”她坦诚自省,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,若一味用我的要求去衡量别人,效果可能适得其反。” 促使她管理哲学进化的,是公司持续不断组织的学习。“尤其是‘人性领导力’和稻盛哲学的学习,让我明白‘上三层决定下三层’——更要看价值观是不是和公司、和团队同频。价值观同频,认知同频,思维同频,做事才能快速达成共识,减少内耗。”她阐述着自己的认知升级,“我也是公司组织学习的受益者,在公司13年,每一年都是崭新的,都在学习新东西。” 这种转变,上级领导李晓勇感触尤深。“现在的秋香,像水一样。过去遇到问题可能是不理解、对抗,现在她会想尽办法去渗透、绕过问题来解决。她会站在公司和事的角度,先改变自己和团队,像水提升水位一样漫过去。这是非常可贵的中层思维蜕变。” (2025年参加小组讨论时的贾秋香) 而这种进步,自己也会有觉察。贾秋香说起自己的转变,“一追求完美,我就会较真,问得太细,弄得大家都很累。现在学会允许不完美,凡事皆有两面性,主动多关注其正向价值——心态更积极稳定,能从容应对变化,既能把事情做好,自己也能始终保持愉悦的状态。” 面对公司正在推进的改革,她说:“肯定有不适应,但我选择积极面对、接纳、引领。作为部门领导,我先消化吸收,再传达给团队。我们一起从小事做起,在实践中校准方向、及时反馈,也就是李总常说的:‘在奔跑中调整姿势’。” 并肩 没有完美的个人,只有完美的团队。最厉害的不是能力最强的人,而是一直默默努力、不断突破自我的人。 @贾秋香/《幸福领导力》学习感悟 2025年8月下旬,在多甜蜜集团稻盛哲学百日共学终期复盘现场,主持人在揭晓百天共学团队奖的获得者时,问哪个组觉得自己能得第一名,贾秋香高举写着“郑多一团”(即国际营销中心业务一团)的A4纸,胳膊伸过头顶,坚定地举了三次。 宣布结果时,现场氛围热烈。业务一团全体成员的心情半是忐忑,半是笃定,而这份笃定,其实早有伏笔。早在六月的一个周五,团队组织团建,走在繁华的步行街上时,大家还在商量分享会的时间。眼看团建结束再办分享会就太晚了,他们索性进了路边一家店,搬来几条长条凳围坐成一圈,在熙攘人群中轮流发言。“目标定了,就不能掉队。”担任学习小组组长的冯艳艳说道,“自律是我们共同的默契,全勤、不补卡,都是自然而然的事。” 最终,业务一团获得了团队奖。 (业务一团上台领奖) 谈到此次获奖,贾秋香笑得爽朗:“我能说我们本来就很优秀嘛,也许是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吧,大概是因为我举牌举得次数最多,所以最终获奖的是我们。” 这份自信,藏在团队的日常里——他们有“每日工作清单”,有“阶段复盘习惯”,更爱琢磨“SOP(标准作业程序)”。对于他们而言,目标感不是口号,而是动力,是方向,更是切切实实可执行的工具。贾秋香说道,“一件事做完,要找到规律,写成操作手册,这样管理者就不用总当‘救火员’,团队才能高效转。” 比如集团升级报销系统,他们用了一次就输出了详细的SOP,后来的小伙伴照着步骤走就行。“问题不是麻烦,是机会。解决一个问题,就能给团队省一次事。”贾秋香说。 尽管要求严格,但贾秋香并非一味施压。她非常善于发现并肯定团队成员的闪光点。“我觉得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闪光点都特别明显。我会及时给予他们肯定:‘你看你这一点就特别细心’,‘你这个总结归纳能力特别强’。”这种及时的正向反馈,构建了团队的信心。 (业务一团代表许姗姗参加演讲比赛) 她对团队严格,却从不忘为团队成员创造“绽放”的机会。演讲比赛中,她鼓励从没上过台的许姗姗代表团队演讲:“她压力大,我们就一起帮她选主题;她反复练习,我们就当听众提建议。”最后许姗姗台风稳,在12人中拿了第四名,获得一致好评。“下次再上台,肯定更棒”。团建中,她让许姗姗当总指挥,“结果她做得比我还好——有时不是他们做不到,而是缺一个让他们尝试的位置”。 也不总是一帆风顺,团队也会有冲突,她的原则是“对事不对人”。“先让他们自己沟通,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;实在不行,我再单独了解情况,按公司制度来,绝不偏私。”在许姗姗眼里,“团队里每个人都互帮互助,特别真诚”;孙伟伟则说:“贾经理以身作则,我们才跟着更勤奋、更自律。” (2015年云南旅游) 她的状态常常是紧绷的,松弛片刻多来自目标达成后的幸福。2015年,公司定了个高目标,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往前冲,最后不仅完成了,年度盘点时还超了预期。临近2016年元旦,董事长孟少伟带他们集体去了云南,在洱海边,看着开阔的湖水,所有人都觉得“这段苦没白吃”,恨不得让时间就此定格,尽情沉浸在这份难得的放松之中。众人并肩拼尽全力奔跑,然后共同享受成功喜悦——如同冲刺后的大汗淋漓与冲线时刻的欢畅,这正是贾秋香最向往的状态。 未完待续 贾秋香把自己不服输、追求完美的劲头归结为“性格使然”,还笑着调侃自己是“典型的处女座”——而处女座骨子里的情感细腻、乐于相助,也藏在她待人接物的每一个细节里。 人力行政中心经理李景记得这份“舒服”:2021年郑州7・20特大暴雨,不少同事被困在公司,贾秋香没多想,把自己带来的零食、小毯子全拿了出来,和大家挤在一起取暖。那个原本难熬的夜晚,因为这份毫无保留的分享,竟弥漫出如家人相伴的温馨。 直属上级李晓勇则感动于2025年7月的那份支撑。年中会议复盘时,外贸业绩未达预期,作为负责人的他压着满心焦虑。散会没多久,贾秋香的电话就打了过来,语气里是笃定:“李总,目标我们能冲一冲!还有些订单在跟进,我们再加把劲做询盘,您放宽心,我们肯定行!” 直到后来,李晓勇还常说:“秋香给我的不只是信心,更是我该学的那份担当。” (2019年加拿大展会,从左至右为:巫鹏、贾秋香、孟少伟、李晓勇) 回顾在多甜蜜的十三年,她用“历久弥新”形容。“平时感觉不到时间,只有面试新人或跨部门交流时才想起。每一年,真的都不一样,从来不是重复的日子。” 采访最后,我们请她对新人说点什么。“他们很幸福,公司平台已搭好,只需坚定信念,定下来、跟着跑,结果不会差。” 光透过棱镜,照向了更远的地方。 采访一结束,贾秋香又扎进了连轴转的节奏——接下来的一周要安排四天接待客户,她得趁着这周把工作提前赶完。至于更远的未来,她心里早有清晰的规划:“继续跟着多甜蜜一起成长,不光要完成业绩目标,更要带出更多优秀的人,把公司的价值观和文化传下去,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产品和服务,真真切切感受到‘甜蜜’。” 她不是完美的,但她的真诚、自省与超强行动力,让她不断进化——像光透过甜蜜棱镜,每一次角度的微调,都是对自我的突破:从“业务较劲”到“使命扎根”,是信念的折射;从 “强势管理”到“柔性引领”,是认知的折射;从“个人成长”到“团队并肩”,是价值的折射。这束光,既照亮了她在多甜蜜的十三年路,也为更多同行者勾勒出前行的方向。 这也正是我们所诠释的多甜蜜集团企业精神——诚信公平,创新高效,开放包容,合作共赢。在一个追求创新和突破的组织中,需要的正是多元的人才生态,与公司同频、创造自我价值,为团队增光添彩。 这大概就是我们写下这些故事的初衷:我们生来并非完璧,他人眼中的我们也并非完美,但我们每个人,或许都能在时光里校准自己的“棱镜角度”,让倔强、不甘、温暖、努力、突破、感恩,都成为折射光芒的力量。许多微小的我们,各自奔跑,又彼此靠近,带着各自忽明忽暗的微光,飞翔,集聚,合为亮光,直抵远方。
多甜蜜集团|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
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三环路283号16号楼B座1101室
工厂地址:河南省许昌长葛市官亭乡秋庄多甜蜜蜂业园
电话:0371-56621222
Copyright © Since 2003 豫ICP备12017492号-1 营业执照